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1456193.html

汉高祖刘邦少小有大志,年轻时便很有出息,怎么会40几岁时才有出息呢?这属实是偏见,不过是有人更喜欢项羽,而贬低刘邦罢了。

一、鸡鸣狗盗

在谈刘邦少小有出息之前,必然先要谈及一个故事,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如今也是一个成语,被称为“鸡鸣狗盗”。

战国时代,天下列国有四大公子,分别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自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商鞅开始变法,秦穆公之后衰弱许久的秦国再次崛起,而后面的秦惠文王等人,也是继承先辈之,奋发图强,使得秦国凌驾于六国之上,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六国情势更是危在旦夕。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贵族的明眼人开始网罗人才,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图对抗秦国,挽救自己的国家。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人便是战国四公子。他们结交能人异士,礼贤下士,十分出名。

当年,秦国扣住了齐国的孟尝君,不让其回去,这让孟尝君十分着急,却别无他法,而在此时,他所养的门客就起了重大作用:

他其中的一个门客,擅长学狗叫,深夜之中,将自己伪装成一条狗,溜入了秦国王宫,将用来献给秦王的白狐裘给偷了出来,转而又连忙送给了秦王的爱妃,在这样一连串的操作之下,孟尝君算是被释放了。

被释放的孟尝君丝毫不敢耽搁,担心秦国派人来追,连忙就跑,一路到了函谷关。在古代,若是没有重大事情,晚上的城门是紧闭的,不能擅自开启。这让孟尝君十分郁闷,若是被困在函谷关,不能离开,万一秦王再派人来追,那么,自己可算是要交代在秦国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孟尝君的另外一个门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门客并没有别的特长,然而,却十分擅长学“鸡叫”,当函谷关守城之人听到鸡叫之后,误以为天要亮了,便打开了城门,于是,孟尝君急哄哄地赶紧逃走了,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这个事情其实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战国时代虽然流行“养士”,而且,战国四公子也确实礼贤下士,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傻子,也绝不是只要来一个人,说要做他们的门客,便可以的,这自然是需要一技之长的,甭管这特长是什么,但必须有自己的亮点。

换句话说,他们养门客,必须有一门“技术活”压身。为孟尝君立下大功的“鸡鸣狗盗”之徒,一个伪装成狗可以进王宫偷白狐裘,一个可以装鸡叫骗开城门,足以说明他们的技术精湛,可谓是“炉火纯青”。

那么,为何要谈“鸡鸣狗盗”这件事情呢?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养门客的那些人并不是笨蛋,他们的确有财,而且也礼贤下士,却并非是什么人都要,你必须表现出自己的优点,哪怕是只会“鸡叫”,但也需要技艺精湛到一定地步,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绝活,人家才会接受你。

话题切回到刘邦。

刘邦生在一个农家,父亲、两个哥哥都是种地的,刘邦排名老三,所以被称为“刘季”,从小就有一个“游侠梦”,所以,向来游手好闲,不愿跟随父亲兄长们种地,连自己的父亲都嫌弃他是一个“无赖”。

但是,刘邦却浑然不在意,二十岁出头,刘邦便离开了家,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有一统天下,毕竟,秦始皇和刘邦大小差不多,秦始皇当年也还年轻。刘邦离开家,并不是漫无目的乱走,而是准备前去投靠信陵君魏无忌,做魏无忌的门客,毕竟,做了门客之后,就能吃“白食”了。

或许,这是刘邦想去做信陵君门客的一个原因,但是,应该不是全部原因,而是想要拥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到了信陵君身边,无疑这种机会更多一点。

只不过,很不巧,刘邦还没有到信陵君魏无忌那里呢,信陵君魏无忌便去世了,换做别人,肯定十分郁闷,但是,刘邦却不一样,他十分豁达,此处不能去,便去他处,于是,他转头就去了外黄令张耳处,成了张耳的门客。

要知道,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门客,见过的门客很多,不管刘邦为何能够成为张耳的门客,这已经足以说明了刘邦的本事,要知道,刘邦可是种地都不会,家里只有薄田和世代种地的家庭,他可没有什么背景。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本事了,刘邦不仅仅做了张耳的门客,而且,他竟然和张耳成为了至交好友,门客做到这份上,你能说刘邦没有出息?

多年以后,刘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

二、刘邦混迹江湖的那些年

刘邦和张耳结交时,刘邦可谓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但是,张耳早就是魏国名士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多年以后,身为常山王的张耳背叛了项羽,投靠到了刘邦的麾下,成为刘邦一统天下的重要助力。

不过,刘邦的游历天下,在张耳做门客的那些年,的确增长了刘邦的见识和眼光,或许,刘邦识人的本事和驾驭人的本事,都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

后来,刘邦回到家乡,依旧如之前那般游手好闲,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刘邦成为了泗水亭长,年代久远,我们也无法具体考证泗水亭长相当于一个什么职位,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成为泗水亭长也是需要考评的,并不是随意安排一个人,秦国变法之后,制度还是很严的。

游手好闲,被人称为“无赖”的刘邦,能够成为“泗水亭长”已经足以说明他的本事了,什么是出息?并不是封侯拜相才叫做出息,即便是成为一个地方的村长,别人也会高看一眼,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种出息。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与萧何成为了好友,萧何是何人?那是沛县的主吏掾,与“泗水亭长”可是有本质区别的,那在整个沛县都是头脸人物。刘邦后来的岳父吕老太公搬来沛县之时,各方都去恭贺,吕老太公家大摆宴席,关于座次的排序,便是萧何一手拟定的。

毕竟,无论在何时,虽然宴席上面的食物是一样的,但是,主要座位就那么几个,自然要分个主次,于是,萧何就定下了规矩,贺礼达不到“一千钱”的,就只能在堂下就座。

刘邦呢?他游手好闲,根本没有什么收入,因此,分文未带就来了,来就来了,还不想在堂下就座,而是大吼一声“贺礼一万钱”,如果是别人这样喊,却又未带分文,肯定是被当做闹事的,直接给轰出去了。刘邦却不一样,吕老太公直接起身,将刘邦亲自迎了进去。

这待遇自然不一样,历史上记载,吕老太公是看刘邦面相不凡,觉得未来肯定有大成就,所以不敢怠慢,我倒是觉得,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什么都不了解,见都没有见过,吕老太公如果真的有这个本事,也不需要狼狈地逃到沛县去了。

况且,吕老太公最后还将刘邦给单独留下,不用刘邦求亲,或许,刘邦那个时候还没有动这个心思,吕老太公就自己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这可是大手笔啊。

刘邦是什么人呢?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被人称为“无赖”,整日游手好闲,四十多岁了还没有成家,无论如何看,都不会觉得刘邦能有什么大出息的。

吕老太公是什么人呢?他搬来沛县之后,各方都来祝贺,什么有地位,有名望,当时的沛县县令想让吕老太公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可见,沛县县令也觉得自己和吕老太公算得上门当户对。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吕老太公却坚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那个看着一事无成的刘邦。

我觉得,这其中如果没有萧何等人的运作,我无论如何是不相信的。

不管什么原因,以刘邦当时的地位和所作所为,能让吕老太公那样的人亲自提出要将女儿嫁给刘邦,已经算得上刘邦的出息了。为什么吕老太公会舍弃县令的儿子,而选择四十多岁的刘邦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神奇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刘邦没什么钱,但是呢,又十分喜欢饮酒,刘邦经常去两个小酒馆饮酒,每次喝完都记账,而到了过年该清账的时候,酒馆的老板却将账本直接撕了,不需要刘邦还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刘邦威胁别人了吗?

其实不是,因为酒馆老板发现一个神奇的事情,只要刘邦光临,小酒馆的生意就会特别特别好,顾客会非常非常多,这些人可不像刘邦那样每次都赊账的。

刘邦只要常来,他喝的酒钱与带来的生意相比,自然是不值得一提了。

刘邦混迹于江湖的那些年,可谓是格外出彩,虽然人家看似什么都不做,但是,身边却聚集了各种朋友,而这些人都成为了汉朝的功臣。

三、刘邦的胆色

由于项羽的存在,很多人都觉得刘邦没有人品,就是一个无赖。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项羽是一个悲情英雄,本来大好的形势,鸿门宴一时心软,放了刘邦,最终被刘邦取而代之,所以,人们很同情乌江自刎的项羽,从而鄙视刘邦。

但是,刘邦真的那么不堪?项羽真的光明磊落?在我看来,项羽鸿门宴放过刘邦,并非是什么心软,一个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人,绝对不是心慈手软之人,他只不过是看不起刘邦,觉得刘邦不足为虑罢了。

事实上,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追随刘邦,刘邦又岂能真的会只是一个“无赖”?萧何,可是历代丞相的标杆!韩信是历代兵家的标杆!张良是历代谋士的标杆!

刘邦到底有多猛呢?孤身入韩信大营,什么都不需要,直接就将韩信的大军全部带走了,不知道为何很多人看不起刘邦。不过,韩信也很猛,大军被刘邦带走了,人家自己迅速又发展一批出来,继续战无不胜。

其实,刘邦的胆色并不是后来才看出来的,在过去就可以看出来:

一个农家子弟,文化也没有,却敢游历天下,却敢与魏国名士张耳成为好友!

在吕老太公、以及沛县各方大佬面前,直接胡说自己“贺礼一万钱”,都算得上胆大包天。

他最大胆的是,他奉命押着一部分人去骊山,但是中途有人逃跑,刘邦也很干脆,不是跑吗?我干脆放了你们所有人,都跑吧。当然,这样也是有代价的,刘邦是有家不能回,只能躲在山里。

不过,一般人肯定吓死了,也只有像刘邦这样的人,才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这就是刘邦的胆色,而他后来起义的之初,所需要的力量,大部分都是依靠这些人,这些他放跑的人成了他起义的成本。不要觉得,这些人跑了之后,一直跟随刘邦的,当时跟随刘邦一起走的,只有十来个,后来那些人是听闻刘邦起义后,又来投奔刘邦的,可见刘邦的魅力。

有这样的胆色和魅力,岂能说刘邦没有出息?

最后

在我看来,刘邦虽然不务正业,但是,能和张耳那样的名士成为至交好友,便算是出息了,成为“泗水亭长”也是一种出息,娶了吕老太公的女儿更算是一种出息。

只不过,刘邦后来成为了汉高祖,可谓是有大出息,往往让人忽略了之前他的小出息,所以,才会误以为刘邦40多岁后才出息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jd/1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