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癌终于被治好了。于是有了这篇访校记。

加拿大感恩节,正是天气和景色最好的时候,当然是出游的好时候。

于是,一车,3人,开始了我们的美东自驾行。

主要目的其实是对美东的几所学校进行感性认知和考察,时间紧任务重,事前做了做功课,设计了紧凑的路线和行程。

戏称,孩子是属于“外貌协会”的:学校不漂亮不行,没有那种独立的校园就是大街上的学校不行,于是看什么样的学校,就成了个学问。不过这不是选校,是出去玩。

第一站是耶鲁大学。耶鲁古典风格的校区给人的印象很深。和其他老校藤校一样,校区内很多都是那种大石头房子,而林荫道上两边长对头的大树无声地诉说着学校的历史。学校在礼堂里举办招生信息发布会,进去一看人的礼堂全部坐满,门口还站着一堆人。确实没有想到周六的上午,大家纷纷从各地赶来热情这么高。

其实耶鲁的主校区的核心地带就是那几个围合式的院落,每一个院落都是一个学院。大家刷卡进出院落的大门。院落内外是两个世界。这种感觉好不好,真的是各有各自的判断,尤其是对于周遭环境比较敏感的人来说。

我理解,其实耶鲁可算是纽黑文这个城市的核心地带。在耶鲁的主街上,有着它自己的几个主要学院、教堂礼堂书店等,当然还有一些看起来不错的餐厅。每一次来纽黑文都要做这条街上坐下喝一喝咖啡,或者吃一顿饭。装小资吧。往东,可以到达市内的行政和金融中心,也算是个小CBD吧;往南不远,就是看起来街景样貌不太好的地方,时不时还能看到一些举止乖张的人物以及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其他人不敢近前的情况;往北,倒是一些比较好的住宅区了,独立屋,大草地、大树、安静的街区等等,还有小山,也包括一些教授住在这边。本来耶鲁除了普通的tour还有科学和工程类的tour,但这次我们的时间太紧,就只好走马观花了。

我的朋友在校区东侧StateStreet的平民区开的小酒庄已经易主,否则这次也是个打卡的地方,而且带着未成年的孩子不太方便去访问卖酒的地方。说是这个地方也有很多耶鲁的教授到他那里买酒。换句话说,这个地方还是非常多元化的。不同的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住所和生活方式,就看你喜不喜欢了。

离开耶鲁,匆匆赶往罗德岛,掐着点儿去加入布朗大学的tour。一路走一路想,罗德岛这个地方稍微有一点尴尬,因为从纽约到波士顿,如果按最短距离设计一条线路,会发现,沿线的主要城市会包括康州的格林尼治(富人区)、纽黑文(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港口和文化区)、哈特福德(著名的保险城、几个大的保险集团总部所在地),甚至还有小城middletown(这里有因“名字”而有名气的卫斯理安大学),而罗德岛的Providence,恰恰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被排除出线路之外了,与纽约和波士顿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而他就在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上。这里其实距离波士顿更近一些,也就不到1小时车程。所以办点什么事情还是要去波士顿。

布朗大学的校区整体在一个小山坡上,所以在学校校区里开车,总是在爬高上低的。尽管是周六,校区内的道路侧边停满了车,想找车位真不容易。仔细看车牌,美东各州的都有,最远甚至还有德州的车牌。不过加拿大车牌就我一个。再次感叹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与其他学校的那些大石头房子相比,布朗的红色砖房给人的感觉可能更亲切一些。带我们走tour的学生志愿者是个黑人姑娘,问她问什么选择布朗,她笑称因为她的姓氏是布朗。这可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布朗是个平民化一点地方。相对来说,哈佛可能是更精英化一些的地方,而一些布朗毕业的人说布朗是自由派的大本营。这真的和生源有关。布朗有若干个这样的庭院(Court),包括学生宿舍。参观这些校园的时候的发现,这些建校一百多年的美国大学有很多都有这样个特点,就是创校的校园总是要搞成一个围合状的庭院,大概是为了区隔外面以形成内部良好的氛围。再然后各校就按照不同的发展规划来进行了。耶鲁和布朗,都是在外面一个接着一个的向外拓展这种庭院(Court),功能上有的是以学院为基本单元,有的是以功能(住宿或教学分开)为基本单元,而其他一些学校向外扩展时就按照开放式的规划了。

离开布朗,一路狂奔来到波士顿郊外。就住在了小镇上。趁天色还早,去拜访了威尔斯利学院。对于华人来说,这个学校最大知名度来自校友宋美龄;而当代的校友,则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相对于两千多学生来说,学校真的是很大,里面有着它自己的森林和湖泊。学校中的各栋建筑掩映在树林之中,或被草地环绕,的确是让人沉静,觉得这是一个心无旁骛读书的好地方。这个是有一个相对完整乃至封闭的校区的学校,不处于闹市,这样的具有封闭感的校园可能也是因为这是女校的原因吧,毕竟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开玩笑讲,这里的孩子们的社交肿么办?

地处郊区小镇,小镇上的主街就两条,且想要出去基本没车不行。

对于我们来说是在加拿大感恩节的假期里出来访问,对于当地学生来说自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美国感恩节和加拿大感恩节不是同一时间),但是在学校里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居然是以亚洲面孔(中国人?)的居多。莫非本地学生都出去耍去了?

第二天清晨来到了几公里外的巴布森学院,就是过去被我们为百森商学院的地方。这个学校不太知名,然而我们两口子都上过他的Techmark课程的,所以不来膜拜一下不行。他给了我们最基本的商业概念和实战训练。而且这样的实战训练,让我们的木星小组结下了终身的友谊。下次,有机会我一定带着我们木星小组的全体成员来膜拜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学校,但是却以商业和创业学闻名。只要有特点就好,而且学校也不在乎什么排名之类的。学校主楼对面是一个巨大的乡村高尔夫球场,附近的居民无论是退休的老先生还是正当壮年的中年家庭男主人,都喜欢在忙碌的一天开始之际在这里打一场。在附近的居民区的小路上走了走,看了看这里的深宅大院,瞬时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有人说这个学校是个富二代学校呢?它分明就是个富二代学校!它分明就是一群人为了自家孩子的教育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创立的这样一个学校!与此同时,我也理解了在这样的一个社区附近,会有那样一个特别的女子学院了。

与巴布森学院背靠背的,是以工程学知名的欧林学院,两个学校之间只有一停车场栏杆。这个有点像天大和南开的关系。我想,可能是当初创校的时候,有些人觉得只有通识教育不行,还要有工程学教育吧。

离开小镇去往波士顿的路上,顺路拜访了一下位于栗树山的波士顿学院。这样的学校都依托着一个郊区小镇,过一条马路就是居民区,不仅让我猜想这些看起来可爱的小房子里没准儿就住着个大牌的教授。同样风格的大石头房子,只不过缺少一点沧桑感,这个感觉和学校的定位是符合的。为什么是波士顿学院而不是波士顿大学?可能,还是喜欢小镇上的学校吧。

哈佛、MIT是每个到访波士顿的中国家庭必然要打卡的地方。哈佛的庭院和博物馆更是大家必然到访的“景点”,我们在这里遇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校园对面卖纪念品的小商店更是人满为患。孩子进去买纪念品去了,我站在街上,看着有些熙熙攘攘的人们,禁不住在想,生活、学习在这里的人们,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处于全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jd/1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