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块汉字的优点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3830-1.html 浅谈方块汉字的优点 内容提要 拼音化是人类文字发展的总方向,表意的方块汉字同现在的拼音文字同样处于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要说比较,各有千秋,汉字并不落后。 (一)汉字是一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唯有汉字活到现在,历史上曾经统一广大地区的几种文字,唯有汉字至今未分化,汉字遵循了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汉字有利于开发民智 汉字体型有利阅读,便于认记,储存信息多。超越区域流通和超越时间存在的特点,便于文化交流,有利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三)汉字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汉字信息化处理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汉字在信息时代将显示更多的优点。 浅谈方块汉字的优点 从文字学的观点看,文字由象形、表意到形声,再发展到拼音文字,由音节、辅音文字到音位拼音文字,是人类文字的基本过程和总的方向。今天许多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都是由早期的非拼音文字演变过来的,方块汉字最终也是要走拼音化道路的。从这里,我们能不能得出表意的方块汉字现在仍处于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而现在的拼音文字已进入高级阶段的结论呢?不能,因为对于人类的语言及其记录符号——文字的发展来说,方块汉字同现在的拼音文字同样处于低级阶段,都有缺点,都不完善,也都有优点、各具长处。要说比较,应该说是各有千秋,或许汉字的优点还要多一些,不应断言汉字就不如现在的拼音文字。 对现在的文字应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态度。胡乔木八二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会议上指出:汉字持续了几千年,根本不可能完全废除,但拼音文字也是一定会实行的,在很长时间内,很可能是拼音文字和汉字长期共存、各用其长的局面。汉字的改革应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古人,应成为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全面的进步。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既然有不同的文字存在,其优劣利弊自然会有人评说。有些人认为汉字太古老了,难学难用,不利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人看到汉字字数多,笔划繁,形体复杂,给编码造成较大困难,便丧失了信心,认为不废除汉字,计算机就难以在中国普及。归纳认为汉字不如现在的拼音文字的种种观点,无非是“汉字一不利于开发民智,二不适应信息化要求,是一种落后繁难的文字”。汉字有不少的缺点需要克服,这我承认,但说汉字是一种落后繁难的文字,实难苟同,因此我要在此谈谈方块汉字的优点,以证明方块汉字并不比现在的拼音文字落后。 (一)汉字是一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汉字、苏木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苏木尔楔形文字曾完成从表形到表音的过渡,发展到音节楔形文字,又被波斯人改造成为半字母系统的音素文字,亚历山大灭亡波斯,此种文字随之灭亡。古埃及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标音字母文字,也曾昌盛一时,后随古埃及帝国的灭亡而泯灭。这两种文字已死去两千多年了。汉字却不一样,虽然多次经历国家盛衰、社会变化,然而不受任何损伤,一直活到现在。汉字是直接从商代的甲骨文演变下来的,古今形体虽然大不相同,但从后代的文字资料里,完全可以看出古今汉字的一脉相承的嬗变痕迹。一种文字,使用年代如此之久,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文字史料说明它的整个演变过程,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不仅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而且还是稳定性最强的文字。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为改变广大疆土上“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把全国的汉字统一形体。二千多年过去了,“祖龙虽死盛业在”,在远远大于泰王朝疆土的广大地区,汉字仍然是统一的形体,中华民族因此受益非浅自不待言。秦始皇之后二百年,凯撒大帝和他的继承者在其帝国内部推行拉丁化,也搞“书同文字”,曾把地中海变成“罗马湖”。但为时不久,“拉丁化”把西欧、南欧和西南欧“化”成了使用几十种语言文字的地区,就是同属拉丁语族的意、法、西、葡、罗等国,语言文字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再近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的蒙古帝国,领土横跨欧亚广大地区,使用统一的蒙古语,但随帝国的衰落,各地联系的减少,拼音的蒙古语也分化成蒙古语、莫戈勒语、布里亚特语、东乡语、土族语、达斡尔语等各自独立的语言。并非凯撒、成吉思汗推行“书同文字”不力,而是拼音文字不具汉字那么强的稳定性。 方块汉字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始终遵循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汉字体形演变由繁趋简,由商周古文字一变而为篆字,再变而为隶,三变而为楷,脱离原来的图画意味,变得简单明快,有利书写,便于认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中化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很快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进行了汉字简化工作,废除异体字一千多个,用同音字替代的办法又减少汉字一千多个,简化汉字二千多个,使现在的汉字更加轻便。年8月,文字改革委员会印发《通用汉字表草案初稿》,收字五千多,其中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个,数量不大,对于使用是非常方便的。汉字虽然古老,但发展越来越轻巧,相形之下,一些拼音文字并无此便利。拼音文字以表音为主,强调“字话一律”,这既是优点,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语音变,字形也得变,二是外来词一般都是按原形引进,这样就使拼音文字的历史积累恶性膨胀。英语的西撒克逊方言成为全国官方语言不过是第十世纪的事,但最新的《牛津英语字典》共收字个,从基利尔创制俄文字母表至今也不过千把年,但苏联科学院新编的《俄罗斯文学语言词典》共收字15万个,如果加上其他科技门类的专用字和名词、代词、形容词的变格形式以及动词的变位和时态词形,肯定会大大超过40万。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拼音文字的词汇量已大大膨胀,如果汉语也使用拼音文字,那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过去学习拼音文字的人为汉语词汇带来诸如“布尔乔亚”、“普罗列塔利亚”、“德律风”、“布拉吉”、“摩登”等外来词,这些单字不表任何意义的音译词逐渐被用汉语基本词合成的意译词“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电话”、“连衣裙”、“时髦”所取代。用意译代替音译,是汉语吸收改造外来词的一种主要趋势,汉语基本词汇库存足够使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也是如此,如意译词“激光”与音译语“莱塞”、“雷射”等相比,语义明确,无须多加解释,而“航天飞机”、“基因工程”、“生物链”等在阅读中就可自行明了,无须专门云查字典,几千年来,汉语不断的吸收外来成份,既丰富充实了自己,又未因此而臃肿笨重,始终保持青春活力。 (二)汉字有利于开发民智 方块汉字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具有象形遗意,二是非拼音的,同时使用三种不同的造字方法,表形、表音、表义因素共存于一个图形之中。我认为方块汉字的特点和独特的造字方法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来启迪中华民族智慧的一把钥匙。(很难想象一个使用低级落后文字的民族能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方块汉字的一些优点正逐渐为科学发展所证明。 方块汉字的形体是一个个独立的图形,通过人眼球的晶状体聚焦投射到视网膜上,是一个清晰的“点”,视神经对汉字“点”的反应明显比拼音文字“线”的反应快,中国和联邦德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证明,方块汉字的结构最适应眼球的生理构造特点,能给人脑以清晰的印象,仪器也证明阅读汉字的速度比阅读拼音文字快得多。人在阅读的时候,视线并不是从左到右依次移动的,而是根据大脑对图象的反应时快时慢,忽前忽后,游移不定地推进的,独立的,以形表意的汉字即使间断地、跳跃地映入眼底,也能给人以较完整的信息,偶尔出现一错字或漏字甚至不影响人的阅读,“一目数行”甚至“一目十行”的快速浏览也能使人了解文章的大意。方块汉字在阅读方面的优越性,对于个人知识增长,对于民族智力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好处的。 方块汉字形体方面另一特点是个性突出,字与字之间区分明显,又有便于认记的一面。认字主要是辨认字形,由形见义。一字一形就象一人一相,模样相同不好认,差别越大越好记。我国超前教育的实践证明,四五岁的幼儿认记一二千常用汉字是可以做到的,但学好拼音就不那么那么容易,因为拼音文字的个性不是那么突出。不说文字,就说字母,a、d、b、p、u、n等。特别是一些镜像字母,幼儿是不容易分清的。汉字的困难主要是初学难,儿童渡过初学关,掌握一二千常用字后,形声字形旁字义每每相联的特点,又能帮助认记一大批汉字,这比花很大气力死记硬背拼音文字强得多。对于儿童的智力发育来说,识字由形见义比拼音知义有利得多,现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家对低智儿童用有象形意味的图形进行启蒙教育很有效果,诸如⊙(太阳)、∴(上)、∵(下)等表意符号,对于低智儿童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这也侧面证明表意汉字的优点。 汉字的形体演变,从隶书开始,化园为方,虽未完全摆脱象形的遗意,但已成为抽象化的文字,其独特的结构,同客观物象在形体上仍有共同之处(如对称、平衡、大小、上下,曲直、动静、稳定等等),这种不是形象又宛如形象的文字,有意象之美,能给予人强烈的感受和较多的信息。汉字储存信息多又有历史的原因,因为汉语的历史特别长,汉字的多义现象也就特别突出,汉字多义,使得汉语的词汇量经拼音文字少得多,而传达的信息又比拼音文字多得多,语言凝炼而传神。所以,我们可以从简短的汉语字句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从有尽之言中领悟无穷之意。例如我们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一句四字:“大江东去”,音节高亢,景象开阔,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紧接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把空间感受与时间联想交织起来,使人感受到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强烈的政治感慨和作者豪迈的个性特征。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展现了惊心动魄,雄伟壮丽的景色,使人仿佛身临赤壁激战的现场。我们读苏词所得的强烈感受和丰富信息,是通过一个个的汉字形象得到的,是望而生意,睹字生情。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连串拼音字母:“Dajiangdongqu,Langtaojing,qiangufengliurenwu.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吗?此外,古人的用典、今人的用成语、熟语、简称等,都是使用少量汉字传达复杂的信息,汉字这方面的优越性,对开发民智大有裨益。 方块汉字重表意,超方言性使它能超越区域而流通。汉字不仅流通于”言语异声“的国内广大地区,甚至还突破语种的界限,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可用一定数量的汉字进行笔谈,这样有利于文化交流。重表意的特点又使汉字能超越时间而存在,这样又有利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语音变化尽管缓慢,但古今差异就大了,古代的拼音文字,按读音规律可以准确地读音,但却不容易正确地解释语义。古代的汉字,虽不容易读古音,但正确解释语义却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古代用的古文完全可以在读书人中间通行无阻,不能对话还可笔谈,并非只有专家才能使用。如江西少年宁铂不仅能阅读理解古典诗词,还能自己创作,武汉四岁幼童津津不仅能背诵几十篇诗词古文,还能部份理解。 数千年光辉灿烂文化遗产的继承,广大地区众多人口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智的提高,这里面就有汉字的功劳。 总的看,方块汉字兼有形音义三美,正像鲁迅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全集八卷页)用汉字创作的文学更集形音意三美于一身,优美的文字,感人心神耳目,强化形象思维,优秀的文学,既怡神又益智,启迪民族智慧。中国文化灿烂辉煌,傲然自立世界之林,中国人智力发达,不让世界任何民族,这此显然与汉字的优点分不开。 (三)汉字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近年来,电子计算机风行,汉字暴露出一些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弱点,而在这方面,储存信息并不多的拼音文字却占了上风,只有几十个字母的拼音文字很快适应了信息化的要求,使用拼音文字的一些国家在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和变革印刷技术方面走在我国前面,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便认为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他们指出,对于人来说,汉字的符号成千上万,既不便识记,更不便于技术处理。对于机器,汉字浪费存储容量,对于文献资料,汉字文献浩如烟海,非几万字不能覆盖,而拼音文字少则二、三十个字母,多则五、六十个字母即可全部覆盖。他们认为在电子计算机面前,汉字的致命弱点暴露了,“这一老寿星是不合时宜,也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他们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但他们的看法却过于悲观。我们的落后主要是研究工作暂时未跟上,以我们民族的聪明才智,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汉字的拼音化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鉴于很多问题未解决,很可能二十一、二十三世纪也不能拼音化,在此期间,不能无所作为,为了国家的昌盛,应大力加强汉字信息化处理的研究与应用。另一方面,对汉字和现有拼音文字信息处理谁优谁劣问题,应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要急于下结论。人脑本身是一部更高级更精密更复杂的计算机,能适应人脑思维要求的语言文字,是不会不适应电子计算机要求的。不应因汉字处理技术复杂而否定汉字本身,汉字的优点能在其他方面显现出来,以后也一定能在信息处理技术方面显现出来。 汉字编码的研究是我国推广普及电子计算机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汉字编码方案在世界上先后出现五百多种,有几种已进入实用阶段,其中较先进的是我们科学家钱伟长、李慧勤、王永民等的方案。钱伟长的汉字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归类简单,符合直观认识过程,文化要求不高,一个没有计算机知识,也没学过英文打字机的初中生,只要学习四十多个学时,每分钟就能打五十个字。李慧勤的HPX汉字拼形方案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方案把我国六万多个汉字,根据字形结构,分解成一百五十多个字根,安排在计算机的二十六个键盘上,初步解决汉字“拼形化”问题,使计算机的二十六个键盘能够覆盖我国全部文献。王永民的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技术,八五年二月七日在北京电脑汉字输入技术新成就表演会上引起轰动,由专家现场任选文稿,工作人员每分钟能打出一百三十六个字,比英文输入速度还快。王永民的方案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联合国已决定使用这项技术。据专家评述,这项技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践措施,码长短,效率高,易学易用,比目前国际流行的几种汉字输入技术优越。 王永民的这项技术,初步解决了认为汉字不适应信息化的人所提出的问题;一,实行“拼形化”,通过对汉字的科学分析,把汉字笔划分为五种(横、竖、撇、捺、折),把字根概括为五类二十五种,把字型分为四种(左右、上下、内外、单体),在通用的英文键盘上,使用二十六字母键,即可输入近七千个汉字,二千多条词汇。二、易于技术处理,汉字虽然符号多,形体复杂,但却有一套独特的笔画顺序和书写规律,会写汉字的人都熟悉。王永民根据此规律研制的输入技术简明易学,会写汉字的人半天就可学会。三、“王永民汉字卡”硬件可以使原来不能处理中文的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加快了五笔字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种固化了的输入技术不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大大节省存储容量,节约开支。对我国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有重要的意义。 钱伟长、李慧勤、王永民等在汉字信息化研究方面的成果是令人振奋的,如果我们还注意到二十七岁的李慧勤是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研制成功HPX汉字拼型方案,王永民也仅仅三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方案的话,那么我们更应该为中办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更应该对汉字能适应信息化要求而充满信心。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切关于汉字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议论都会销声匿迹。而汉字在信息化处理方面的优点将不断被科学技术所证明。 以上谈的都是方块汉字的优点,当然汉字还有不少的缺点,如果十全十美,哪里还需要文字改革委员会呢?汉字之所以能存活数千年而葆其青春,也就是因为它一直处于发展和改革之中。为了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汉字还要进一步的改革,克服自身弱点,吸收拼音文字的优点,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并为以后的拼音化改革积累经验和准备条件。 参阅资料: 1、《语言学基础》王振昆、谢文庆、刘振铎编 2、《汉字在信息时代的优越性》王垂芳解放日报年4月4日 3、《信息时代谈汉字》王德春解放日报年4月18日 4、《汉字拉丁化质疑》段生农北京师范大学报年第五期 5、《后来居上的佼佼者》卢继传人民日报年2月14日 6、《永远在新的起点上》王健、罗盘人民日报年4月16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wz/11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前秦风云15云龙之变第一节雷弱儿终究
- 下一篇文章: 周恩来最惊心动魄的一次遇险,他的脚部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