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外文翻译三原则中,“雅”就是用世界上最典雅的汉文(中文)去“美化”外文。远远粗陋于典雅汉文之所有外文,经过汉文“雅译”,全都违反了严复外文翻译三原则中最重要的“信”原则,以典雅汉文之斐然文采,严重美化了外文原文,大大助长了我国崇洋媚外的“自我殖民化”歪风。其根源,就是把西夷“想的太好了”。

例如耶元年,“外文翻译巨匠”傅雷先生在法语小说《高老头》重译本序言中提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各种文学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词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从此,傅雷先生“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便在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成为核心理念。

什么叫“重神似不重形似”?不就是丢弃外文翻译之“信”和“达”,以外文原作为膜拜“经典”,以汉文“雅”译去美化粗陋的外文原文吗?所谓不可“死抓字典”,不就是外语词典所无的“典雅词义”,要用高雅汉文之“典雅文词”美化之,以掩盖外语原文“无法补救的缺陷”,跪舔式虚构出外语原文“无可模仿的优点”吗?那么,这个“神似”之“神”,究竟是西夷匪盗之“神”,还是中华文明之“神”呢?如果译文掩盖了外语原文的粗陋之“形”,以汉文典雅文词美化其匪盗之“神”,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外文翻译三原则,岂非既无“信”,又无“达”,只剩下一个“雅”了?

再如“伪莎士比亚戏剧”英语剧本,英国匪盗殖民者满世界狂吹其“伟大”,成为其“文化殖民”亚非拉各国的法宝。其实莎士比亚只是个文盲戏子,所谓的“莎士比亚戏剧”剧本,全是首部英语词典《约翰逊英语词典》的编写者塞缪尔.约翰逊等人凭空伪造的。在莎士比亚去世前12年的年出版的第一本英语词汇表,仅罗列了可怜兮兮的个英语单词。文盲戏子莎士比亚靠这可怜的个英语单词,能“表演”出什么“伟大”的悲喜剧?而年出版的首部《约翰逊英语词典》,其“单词词义”依据的是《康熙字典》。其四万多个英语词汇,基本对应《康熙字典》的四万多个“汉字”。但“汉字”并非“汉词”,由汉字组合的“汉词”,远多于“汉字”。

例如年首版的白话文《现代汉语词典》(其实应为“现代汉文词典”,“汉文”实高于“汉语”),仅收白话文常用的1,“汉字”,所收白话文常用“汉词”则有6,多条,为所收汉字的五倍多。再如年首发的网上电子版汉文词典《汉典》,共收9,多“汉字”,40,个“汉词”(包括3,多成语),亦为所收汉字的四倍多。若以“汉词”为“汉字”的四倍计,《康熙字典》所收4,多“汉字”,应有19,“汉词”存在,在文辞表达所需的“词汇量”上,是《约翰逊英语词典》所收4,多“英语单词”的四倍半,是不是属于“降维式碾压”?

那么,未经后世英人“层累”美化的塞缪尔.约翰逊版“伪莎士比亚戏剧”剧本,因当时英语词汇量实在有限,能有多“雅”?而我国著名诗人兼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权威朱生豪先生所译《莎士比亚戏剧集》,会离“信、达”翻译原则有多远,又以汉文“雅译”美化了英语原文多少倍?据介绍,朱生豪先生所译《莎士比亚戏剧集》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护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试问,耶元18世纪中叶“大清乾隆”时代的塞缪尔.约翰逊版“伪莎士比亚戏剧”剧本英语原文,词汇还相当贫乏,岂有“文词华瞻”、富有“神韵”之理?

所以,傅雷先生“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是以典雅汉文“美化”外文原作“粗陋真面目”的错误主张,在急需“去殖民化”和提振“文化自信”的当下,再也不能成为我国外文翻译的“核心理念”了。

外文翻译绝不可沿用严复“信达雅”三原则,“信达”二原则即足:就是必须“死抓词典”,严格按照外文原文的“实有”词义翻译之,绝不能再用含义丰富高妙的四字成语、极为华瞻的大量同义词、近义词等“外文所无”之典雅汉文词汇,去“美化”外文原作了。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歪曲译文”,即“伪译文”了。

(黄帝)华元年、共国74年壬寅,耶元年11月13日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wz/1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