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办法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奚耀华

年9月初,普希金离开莫斯科前往波尔金诺料理叔父的后事,那里是他父亲的领地,有一座属于家族的庄园。此时,其所在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已经流行起霍乱,这是一种与鼠疫一样凶险的病毒,从欧洲一路弥漫而来。路客和商人开始纷纷逃离,此时的普希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逆行者。曾有人劝他尽快离开这里返回莫斯科,然而,几个月来与未婚妻家人因为婚事产生的交恶和龃龉,已使他身心疲惫,他几乎是以逃离的姿态奔向疫区,如同明知未来的婚姻不值得过分期待,而仍然飞蛾扑火一般,毅然决然。虽然波尔金诺是个贫穷甚至有些丑陋的村庄,但和想起来就令人厌烦的莫斯科相比,反让普希金感到了心情的松弛和愉快。他需要这浓云散乱的天空,广袤辽阔的视野和寂寞安静的环境。

不久,霍乱疫情便蔓延至莫斯科,普希金收到了未婚妻冈察洛娃的信,催促他尽快返回。而此时回莫斯科的路途已变得异常艰难——进入莫斯科要经历五个封锁区,在每个封锁区都要停留14天观察,这对于普希金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而事实是,在第一道封锁区检察官就没有放他通过。于是,他滞留在了波尔金诺。然而这种被动的隔离似乎是普希金求之不得的,不仅可以让他冷静地反思这场婚姻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给了他进行久违了的创作以心境和时间。逃离了负累和烦恼,他属于诗歌的灵魂得以回归。他在给友人普列特涅夫的信中写道:“现在,忧郁的情绪已经消散,我要休息一下了。在我周围是不治之症,霍乱流行……它随时都可能侵扰波尔金诺村,把我们全村人全部吃掉……你可能无法想象,我离开未婚妻来这里写诗是何等快活……这个小村庄多么美妙呀!草地,除了草地还是草地,四周没有人迹。你要是高兴,可以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也可以坐在家里写文章,想写多久就写多久,没有人来打搅,没有人来捣乱,我什么都可以写,诗歌、散文……”走出精神的囹圄,自由的美丽让他无法抗拒。

关于普希金在波尔金诺的情况,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在他的《普希金传》第七部第三章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其中涉及普希金这一时期的灵感状态,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在那一刻,普希金对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欣赏。他手下是一张白纸,他就在这张纸头上写起诗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文思如泉,周身的细胞都在歌唱。他似乎是某种特异力量的中心,他一动弹就会使世界发颤。”这段描写并结合上面的书信,我们可以判断,此时的普希金已完全进入了创作的最佳状态。

事实也确实如此,考察普希金的文学历程,在波尔金诺的三个月,是其创作的最重要时期,它之于普希金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超过了梅里霍沃之于契科夫。很多代表性作品多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其中就包括《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后两章。其实这两章在他来波尔金诺之前就已经动笔,只是在波尔金诺进行修改和最后定稿。这部诗体小说共分三部九章,除了后来将原来第八章“奥涅金的旅行”改为“奥涅金给达吉亚娜的信”外,其余的主要章节,都保持了波尔金诺定稿时的原貌。普希金曾计划写第十章,内容是描写奥涅金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情形,但考虑到时局的险峻,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完成,不只是一部巨作的收官,还成为普希金以自由精神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创作向现实主义转型的标志,从他开始选择用纪实的叙事体进行写作,这种指向就已然清晰。主人公奥涅金出身贵族,他“生活过并思考过”进而厌恶人生,是一个游离于十二月党人和花花公子之间、语言大于行动的“多余人”形象——这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普希金也因此而成为了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在人物塑造上,奥涅金以及达吉亚娜的形象栩栩如生,率先成为普希金笔下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人物,从而褪去了浪漫和虚幻的痕迹。这种蜕变自然有作者人生阅历和世界观发生变化的影响,然而波尔金诺凄凉单调却又朴实本真的景象,也潜在地启示并催化他采用更加严谨的手法和严肃的主题进行创作。过去诗人不屑表现的平凡事物,现在他已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去表达,哪怕是一棵歪脖树,一洼积水坑,因为那里有纯洁的美。他重新确立的创作宗旨是:只要善于发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波尔金诺的滞留,使他积蓄了转型的心理储备,成为了促使其风格变化的关键。

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他的创作欲望被彻底激活,之后陆续创作了四部小悲剧、若干短篇小说和几十首诗歌,几乎篇篇成功。小悲剧都是“骤变式”结构,情节场面高度概括,没有次要人物和多余情节,格局浓缩到不能再浓缩的程度。每篇剧本都有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背景。此刻他虽身陷疫区,但自由的灵感却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遨游——中世纪的《吝啬的骑士》、现代题材的《莫扎特和萨列里》、英国环境下的《瘟疫流行时的宴会》和西班牙背景中的《石客》,剧中人物则多为生活放荡、碌碌无为却又酷爱自由的花花公子,持续叠加着“多余人”的形象特质。这些故事和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普希金自身生活和性情的影子,他穿梭在不同角色之间,旨在用作品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过去,以调整未来的人生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四部小悲剧的主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死亡,在今天的情境下,我们或许更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ms/1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