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GPA:3.55/4TOEFL:录取结果↓罗德岛设计学院MdesInteriorArchitecture($27,奖学金)普瑞特设计学院M.F.AInteriorDesign伦敦艺术大学MAInterior&SpatialDesign芝加哥艺术学院MasterofArchitecturewithanEmphasisinInteriorDesign关于自我我觉得我自己算得上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除了建筑,景观,空间这些学科内的东西,我对其他很多领域也很感兴趣,例如画画,摄影,电影,文学等等。在大学四年里,我也在这些方向上作出了很多艺术尝试。总的来说,我不太希望自己被限制在某一个特定职业里,我希望我的身份是自由且多变的——我可以是画家,可以是摄影师,可以是室内设计师,也可以是策展人。▲最近的一些绘画作品From:MengH▲摄影作品From:MengH基于自己这样的特质,我喜欢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吸收知识,寻找灵感。假如问我喜欢的艺术家/设计师/理论学家是谁,我脑海里大概会出现一长串名字:库哈斯,superstudio,博伊斯,RomanSigner,博斯,马格利特,罗兰巴特,巴塔耶,佐杜洛夫斯基……他们分布在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建筑到架上绘画,到后现代艺术,到文化学,到电影…在我看来,这些领域尽管在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很多时候它们都是想通的——它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转译。例如屈米在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的启发下设计出拉维莱特公园,库哈斯在Exodus,orthevoluntaryprisonersofarchitecture中引入电影《大都会》的意向及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和偏执批判法。学科的交叉使设计在充满了趣味的同时也具有了思辨性。▲拉维莱特公园▲库哈斯Exodus,orthevoluntaryprisonersofarchitecture前段时间在archidaily上读到了一篇对DS+R纽约事务所的采访,两位创始人对于专业的认识和自己身份的阐述让我很有认同感。他们说:“我们尽量避免标签,也不太注重专业界限。这也是让我们得以继续质疑和批判所作一切的原因。我们既是搞艺术的建筑师,也是做建筑的艺术家。我们处于一个能够让我们进行大量探索且尚未充分利用的领域。”▲DS+Rthehighline关于专业在本科的学习和做各个项目的过程之中,我从一开始的迷茫之中逐渐有了自己想要探索的方向。大一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转专业的想法,因为那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后来坚持下来了——因为我渐渐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它包含了跨学科和多维度的知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有清晰的逻辑与思路。从一定程度上,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自己的过程,也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是我一开始就提到的关键词,这同时也是我对于未来室内建筑领域发展趋势的看法。我认为未来的室内设计专业会越来越趋向于学科融合,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边界。就像是现在的AMO的跨界研究,扎哈将对建筑的理解融入服装设计,以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合作,这都表明了建筑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它可以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建筑或者室内空间。▲AMOPradamenswearspringsummershow因此我的项目中既有传统的的建筑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也有以图像为载体的文化研究的项目。我喜欢研究文化现象,我的很多项目都是从某个社会现象或是问题入手,通过设计来提出问题,而不是以一套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在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我都非常注重它的概念性和逻辑性,以及叙事的完整性,我希望我所呈现的作品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个空间,它的背后更蕴含着我对社会,对文化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我给我的作品集起名为perspectives,既指我在每个项目中所运用的不同透视角度,也指在这背后我自己对于某一个topic的观点与看法。关于作品集我的作品集一共做了四个项目,其中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概念设计以及一个culturalresearch的项目,他们分别代表了我对于自然的,对死亡,对性别以及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作品集封面及目录From:MengH第一个项目是我大三年级的学校作业。项目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其初衷是设计一座供旅客休息的酒店。而对于我而言,我希望这座建筑更像是一个庇护所,一个隐匿在半山林的鸟巢,所以我给这个项目起名为“thenest”。弧形的建筑形体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观景台,不论是在建筑外还是在建筑之中,人们都可以看到窗外景色的变化。▲项目一节选From:MengH▲项目一节选From:MengH第二个项目WhaleFall是一个游轮上的室内空间设计,主题是“安乐死”。这个项目最初是一个小组设计项目,我们以游轮为载体,每个人划分一个室内功能空间,对其进行了以“安乐死”为主题的室内设计,探讨了“安乐死”这个在当下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在游轮上划分出与此主题相关的一系列功能空间,设想了人们在游轮上所要体验的一系列流程。这些功能空间包括客房,医疗所,图书馆,纪念堂,而我选择的空间是位于3-5层的浴场。人们登上游轮后会经历登记入住,撰写回忆录,净身,注射死亡,入殓,葬礼,家人悼念等环节。▲项目二节选From:MengH我设计的是位于3-5层的浴场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洗浴的功能,它更是整个充满仪式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人们上船后,首先会在浴场进行净身仪式,之后才会在游轮上进行其他的活动。人们在这里进行洗浴,既是对身体的放松,也是对灵魂和精神的洗涤。在最后的死亡之前,人们也会来到浴场,在这里进行死前的净身以及告别亲人的仪式。在图面的表现上,我运用了渲染加后期手绘的方式,在黑白色调的衬托下,整个空间显得十分肃穆且具有故事感。为了突出项目的叙事性,我在每一层平面的详细介绍中做了一些故事线,使观者能更接近我想表达的态度以及空间氛围。▲项目二节选From:MengH第三个和第四个项目就更加具有概念性了。第三个项目叫做BeijingOccupation,通过假想女性占领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来表达我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权利的看法。选择北京的原因在于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权利中心,这座城市充满了意识形态的隐喻。无数高楼大厦与奇形怪状的建筑在这里上拔起,在成为北京的地标和符号的同时,也成为了权利和资本割据的舞台。而在我看来,当下女性意识的崛起依然处于整个权利体系和意识形态之下。项目的一系列图像便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我选择了北京三座地标性建筑:CCTV总部大厦,国家大剧院和鸟巢。这些建筑因为女人们的侵入改变或背离了原有的形式和功能。项目的图像也以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以女性为主体的视角,一个是从男性出发的视角。通过把现实中的两性群体极端对立,我希望能充分表现出在这些看似和谐的图景下暗涌的矛盾和悖论。▲项目三节选From:MengH▲项目三节选From:MengH第四个项目是我最后完成的一个项目,也是我大四上的专业设计。这个项目叫做《到洋人街去》,是我自己很喜欢也做得很开心的一个项目。洋人街是位于重庆的一个游乐园,集合了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观和山寨的建筑。它低俗,嘈杂,藏污纳垢,却为低层百姓提供了暂时的避难所。但从年开始,不再符合重庆城市发展定位的洋人街开始拆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项目四节选From:MengH在这个项目中,我想通过当下各种文化现象的植入,让洋人街重新焕发生机。这些文化现象中,有新的商业模式,有当下中国特有活动,也有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我的目的不仅仅是洋人街在图像上的记录和再现,我更想够通过洋人街这个载体表现出当代中国混杂而生动的文化现状。于是整个项目的重点就是一幅充满各种细节的洋人街轴测图。在这张图中,洋人街就像一锅热腾腾的火锅,它永远是热闹的,多元的,碎片化的,去中心化的,非线性的。▲项目四节选From:MengH这个项目做得比较开心的部分是画面中的小人。这些行为各异、神态各异的人物都是我自己画出来的。因为是自己画的,所以就融入了很多彩蛋——如果图够大的话,你可以在图中看到giao哥,寒王;看到社会摇;看到rickandmorty;看到蜘蛛侠,雷神,绝命毒师中的老白……总之,就是这样一幅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土味与高雅,二次元和三次元相互交融、和睦共处的情景。▲项目四节选From:MengH关于申请首先我认为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讲,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designphilosophy。每个人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而设计的方式方法也绝不仅有一种。你可以从功能出发,把空间的细节和舒适度做到极致;你可以从技术技巧出发,用参数化设计出酷炫的建筑形体或表皮;你也可以从社会现象入手,运用空间设计的手段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总之,我认为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然后不断的创新,不断打破自己的界限,走出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ls/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