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这部世界名著之前,先话个唠,思考一个问题:“苦难阅读”的意义何在?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是很理解,《呼兰河传》、《哈姆雷特》、《童年》等,这类稍显晦涩且揭露丑恶现实、书写苦难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会出现在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目里?

毕竟大学生去读,也不是一时就能领悟到作品精髓啊。

但出乎我的意料,约读书房的老师们反馈,选读这类书时,孩子们伴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是会喜欢上作品,二是读完不仅会被打动,孩子还能有不错的收获。

我又去看了一些儿童文学大家对于儿童“苦难阅读”所持的观点。

如曹文轩所言:“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忧伤、悲痛感、怜悯心,不知道感动流泪,难道这样算一个有质量的生命吗?”

诚然,文学对阅读者的生命浸润和陶造功能,不分年龄,只是程度深浅问题。

优秀的儿童文学,一定承担了为孩子塑造世界观的功能。

优秀的儿童文学,能让孩子从阅读中感受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同时也让孩子了解曾经和现在依旧存在的贫困、病弱和苦难。

而作家们,也不是为了苦难而写苦难,而是借助人们在厄运中的相扶,或者黑暗里仅存的温暖,使孩子们的心灵多一些温润的情感,也让孩子感知到,生活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况且,孩子阅读文学作品,吸收的自然是这个年龄段能领会的部分,这是他们这个年纪独特的体验。

什么意思呢?就是,给孩子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们最感兴趣、最能感同身受的部分,人世间的丑恶、愚昧、挣扎不会影响他们纯洁的心灵,只会让他们感受悲悯,学会成长,懂得生命的珍贵。

与成人一样,在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收获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随着阅历的增加,侧重点不一样了。

所以不用担心,孩子读不懂文学,里面自然有他们能吸收的部分。

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必要统一境界,读完领会一样的内容。

苦难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

今天推荐阅读的,就是一部书写苦难的文学作品——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著的《童年》。

(天地出版社;此版本适合小学生阅读)

作品简介

《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讲述了作者一段沉痛的童年往事。主人公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他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小说塑造了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宽厚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还塑造了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这些使小说主人公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

作者简介

高尔基(.3.16―.6.18)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年3月16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为了纪念他,他出生时所在的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被命名为“高尔基城”。

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这在小说《童年》里都有反映。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高尔基的斗志,使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自强不息。高尔基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年,以高尔基·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年发表的。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年革命形势激烈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苏联作家伊·卡尔纳乌霍娃曾写过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名为《意外》,讲了作家与高尔基碰面了,但却未认出。其作品《母亲》、《海燕之歌》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书,八年级下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纳入了《海燕之歌》,不过改名为《海燕》;《童年的朋友》(《童年》节选)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单元第一课。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内容讲述了高尔基3~10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可以这么讲,这部著作复原了一个时代,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写出了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更可贵的是,即使高尔基生活在底层,字里行间涌动的却是一股生生不息的热切与坚强。

这段生活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角色,有美好的,有丑陋的,但无论怎样,都无比真实,都为生计所迫,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一个破碎的家庭,一群自私的人,一个扭曲变形的社会。这就是幼年阿廖沙(高尔基乳名)生活的环境。

阿廖沙自幼丧父,跟着心如死灰的母亲投靠了性格古怪的外祖父。从此,棍棒替代了父慈母爱。

你无法想象,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犯一点小错,就遭到皮鞭的抽打;你也无法想象,一个孩子,每天都承受家庭纠纷的痛苦。

周围的人,好像一直都残暴地对待自己的亲人。为了争夺外祖父的财产,舅舅们天天吵得不可开交,明明是亲人,却像不共戴天的仇人。

阿廖沙情感意识朦胧之际,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最开始的不幸是丧父,舅妈被舅舅活活打死,总是帮自己挡皮鞭的小茨冈(外祖母养子)横死眼前,好朋友“怪人”的出走、母亲的出走及改嫁……

这一切给阿廖沙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唯一庆幸的是,在这种病态的环境里,阿廖沙有善良淳朴的外祖母的呵护,她会尽量护着他,还会给他讲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

多多少少有一些善良的人,给他阴雨连绵的心里带去些许的温暖,让他长大成人。

外祖父虽然专横跋扈,但也教会阿廖沙识字。

与“怪人”这个知识分子的友谊,及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虽然都遭到阻挠,但多少看出正直的朋友,对阿廖沙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后来母亲离家归来,与家庭矛盾重重,然后再嫁被继父家暴;

而外祖父家也日渐衰落,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阿廖沙捡破烂维生,还与其他小伙伴一起偷木板去卖,因为大家都生活艰难。

最后,阿廖沙的童年,是在母亲惨死中被迫结束的,从此以后,阿廖沙不得不走向“人间”去谋生了。

十岁,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阿廖沙已经经历了家破人亡,看尽人情淡漠。

这不仅仅是阿廖沙一个人的生活,这是当时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缩影。人也并非生来贪婪,只是都在水深火热里挣扎,顾不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

但即使这般不如意,阿廖沙还是成长为一名善良、热爱生活的小少年,这是最值得人敬佩的地方。

再回首看看我们的童年,珍惜当下吧,各位小朋友、大朋友们!作品地位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

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阿廖沙的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亲子共读

1.家长可以先带孩子看一下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是无畏的海燕,也是勇敢的阿廖沙。

2.那个阶段的俄罗斯人们,由于生活困窘,精神也匮乏,习惯了用痛苦来解闷,用痛苦来消遣。这是全书的核心。

3.虽然不用忆苦思甜,但可以跟孩子分享阿廖沙的童年、家长的童年,以及孩子现在生活的区别。

文字来源:小学生阅读指南

文字编辑:郭梦瑶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

长按







































治癜风
北京最权威的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jiaohaitang.com/ldcms/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