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手足癣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423.html

引言

至十九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十九世纪初叶起,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地发展,并且逐步地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危机的加深

在工业方面,从三十年代起,已开始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一八三五-一八六0年,机器进口增加了二十五倍,一八五一-一八六0年,俄国机器制造业生产总额增加了十六倍多。一八一五-一八六0年,雇佣工人从十七万三千人增长到四十九万三千人,占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莫斯科、弗拉基米尔省和彼得堡、乌拉尔等地,是当时重要的工业中心。

在农业方面,由于国内工业城市的发展和西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大,刺激了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地主阶级为增加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生产,在对农奴加强封建剥削的同时,也有部分开通的地主学习西欧的办法,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使用了打谷机和播种机,在临近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的一些州,还出现了采用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式的大农场。随着农奴制经济转入商品市场关系,土地买卖也逐渐增多,部分商人、市民等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

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十九世纪中叶,国内集市达六千五百多个;对外贸易,从十九世纪初到五十年代增加了三倍多。一八一五年,在涅瓦河上出现了第一艘轮船,一八五一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线。

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封建农奴制自然经济遭到削弱和破坏,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开始瓦解。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却遭到了占统治地位的农奴制的严重束缚。

在农业方面,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情况并不普遍。多数农奴主认为,有大量廉价的农奴可供剥削,用不着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他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落后的生产方法,残酷的剥削形式,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俄国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和歉收状态。在工业发展方面,同样受到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由于农业的衰落和大部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工厂得不到充分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一部分交代役租的农奴虽然可以到工厂做工,但仍无人身自由。他们要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作为代役租交给农奴主,而且要随时听从地主召回劳动,影响了工厂雇佣工人的稳定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厂主为雇佣这些属于农奴主的农奴,必须付给农奴主一部分利润,从而城少了工业资本的积累。

改革前,有很多工厂工人在棍棒之下强制劳动,严重影响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农奴制的桎梏下,俄国工业生产率很低,发展速度和生产水平也大大落后于西欧各国。十八世纪末,俄国生铁年产量曾与英国相等,都是八百万普特;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生铁产量只增加一倍(一千六百万普特),英国则增长近三十倍(二亿三干四百万普特)。乌拉尔是十八世纪兴起的俄国冶金业中心,由于继续使用强制的农奴劳动而衰落了。

在农奴制残酷剥削下的广大农奴,生活异常贫困,因而国内市场非常狭小;国外市场也由于俄国工业的落后性,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的排斥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说明:一方面,由于城乡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另一方面,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废除农奴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农奴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社会矛盾斗争的焦点。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斗争的激化,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深受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压迫的广大农奴,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不甘心忍受自己的半奴隶地位,为废除农奴制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为土地和自由,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斗争。据沙皇政府统计,由一八二六到一八五四年发生了七百零九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达二十四次以上。此外,受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的工人,遭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以强大的农民起义为主力军的人民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全国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由农民编成的,便更加危险了。”

从四十年代起,俄国出现了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和宣传家,他们主张和宣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废除农奴制,成为农奴解放运动新的鼓舞者。

赫尔岑(一八一二--一八七0年)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代在法国革命和十二月党人影响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从一个贵族革命家逐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先驱者。他在大学毕业后被沙皇政府视为危险的“大胆的自由思想者”,被流放五年,后流亡到西欧,一八五二年到伦敦。在国外,他先后出版《北极星》、《钟声》等杂志,鼓动言论自由,免除赋税,解放农奴。但他看不到人民革命力量,曾请求沙皇“自愿”解放农奴。后来他抛弃了对沙皇的幻想,转到民主主义立场。他所宣传的革命思想,推动了平民知识分子的觉醒。

别林斯基(一八一一--一八四八年)出身于海军医官家庭,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先驱者。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同赫尔岑同学,他们共同揭露和抨击农奴制统治,受到严格监视,一八三二年七月被开除学籍。但别林斯基起初只是一个教育改革论者,而不主张革命。他说:“俄国的全部希望在于教育,而不在政变、革命”,希图用“启蒙教育”的办法达到废除农奴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后来他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走上对“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的道路,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此后,在他的文章和信件中始终抨击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息。列宁在评述别林斯基一八四七年愤怒控诉沙皇专制制度的一封信时指出:“是一篇没有经过审查的民主出版界的优秀作品”。

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的文学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杰出的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诗人普希金。普希金(一七九九-一八三七年)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他受西欧启蒙思想和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一生写了八百多篇抒情诗、许多小说和历史。主要著作有:《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加乔夫史》、《杜布罗夫斯基》、《上尉的女儿》、《皇帝亚历山大一世》、《部长阿拉克切耶夫》等。在这些著作中,普希金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歌颂农民运动,揭露沙皇的虚伪和残暴,反对专制主义和农奴制度。由此,沙皇迫害他,几次遭流放。普希金的作品也具有高超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语言,得到了人民的热爱,并对发展俄罗斯文学语言起了巨大作用。

随着农奴制危机的进一步加深,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五十年代后,产生了一批更为成熟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杰出代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一八二八-一八八九年)是俄国革命民主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甫的家庭。在大学学习时,就接触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对他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一八五三年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人》杂志工作,后来成为该杂志的实际领导人。

在他的主持下,《现代人》杂志积极从事于反农奴制的革命宣传,揭露农奴主准备“解放”农奴的罪恶阴谋,主张农奴无条件的获得土地和自由。一八六O一一一八六一年,在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前后,他写了一系列文章,揭露“改革”的欺骗性,指出农奴不可能从沙皇政府和农奴主手里真正得到自由和土地,并号召人民武装起义,消灭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他看到了农奴制度同沙皇专制政治统治之间的联系,认为期望沙皇政府来实现真正的改革是不可能的。他坚决揭露了在废除农奴制问题上自由派的反动路线,也批评了赫尔岑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摇。他说,现在需要的不是赞美沙皇的所谓“改革”,而是号召农奴拿起武器进行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发展了赫尔岑、别林斯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他的《资本与方向》一书中,把资本主义制度斥责为人吃人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因此,他认为俄国应该而且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直接通过农民村社过渡到社会主义,还提出了人人占有的“劳动者生产协作社”的思想。显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俄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思想,仍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一八六二年沙皇查封了《现代人》杂志,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一八六四年起,把他押送西伯利亚服苦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毫不动摇,坚持斗争,由于多年苦役生活的折磨,于一八八九年病逝。

尼古拉·亚历山大洛维奇·杜勃罗留波夫(一八三六-一八六一年)出身于诺夫哥罗德一个牧师家庭。一八五七年大学毕业后他便参加了《现代人》杂志工作,一八六一年病逝。杜勃罗留波夫把自己暂短的一生,贡献于反农奴制度的斗争。他在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把农奴制俄国,称之为“黑暗王国”,说它象一个监狱,象一口棺材,散布着腐朽的空气。他认为自己与《现代人》杂志的任务是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王国”,启发人们的“理性”,为废除农奴制度和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

结语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政治观点,反映了广大农民废除农奴制的革命要求。他们在五十-六十年代进行的革命鼓动,推动了俄国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斗争。但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极端害怕工农群众的特点,也在他们身上有所反映。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主要不是工农劳动群众,而是象他们那样具有“超群天才”的人。他们所从事的革命活动,主要是停留在讲坛和杂志的宣传鼓动上;接触范围也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而不能直接地组织和领导群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ms/10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