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号台风泰利即将生成,或是今年最
▲热带低压0W动态云图(时间:9月9日00时00分至9月9日07时00分):94W昨夜在关岛东南侧停滞加强到热带低压。 94W昨夜在关岛东南侧海域有所停滞,受当地暖海温和中等垂直风切变的影响,强度迅速增长到热带低压级别(编号0W)。今天早晨05时,这个热带低压的中心位于北纬13.5°,东经.1°,中心最低气压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15米/秒。 目前西北太平洋副高仍然十分稳定,预计这个热带低压随后将继续沿着副高南侧边缘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很有可能于今天(9月9日)夜里到明天(9月10日)加强成为今年第18号台风“泰利”。 ▲CIMSS分析的海温(9月7日)和00-百帕垂直风切变(9月9日05时)及JTWC9月9日0时预测的未来“泰利”的移动路径:至少在未来天内,它都将在高于30℃的暖海水上移动,再加上10-15米/秒的垂直风切变,对它强度的增强十分有利。 ▲9月8日0时起报的NCEP集合预报对即将生成的18号台风“泰利”后期路径的预测,前期路径应该比较能确定,即沿着副高边缘向西偏北移动,后期在到达°以西接近菲律宾东北部海域是会出现较大分歧,主要受制于副高影响(东退、断裂),因此未来具体是往南海、转向朝台湾都存在着可能性。 ▲9月7日0时(上)和9月8日0时(下)起报的ECMWF集合预报对未来的18号台风“泰利”后期路径的预测。 ▲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9月9日0时预测的即将生成的18号台风“泰利”未来移动路径概率图。 移动路径数值预报模式对于即将生成的“泰利”后期移动路径进一步统一了意见。特别是ECMWF集合预报,最新的结果也认为它提前转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泰利”生成后,将持续往西偏北方向移动,而东经°线仍然是一个关键节点。目前预计“泰利”将会在9月1-13日越过°线,而越过°线后,它有可能在台湾东部洋面转向,或者登陆台湾并穿过台湾影响我国华东,也有可能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后影响我国华南地区。 上述三种情形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在台湾以东洋面提前转向,因为这个“泰利”应该来势凶猛..... 强度上面提到,未来“泰利”生成后在它经过的海域都有着不错的海温支撑,作为一个典型的秋台风,它的强度预计将会很强。上面提到的°经线不仅是判断其路径的关键点,也是它强度增强的转折点,美国飓风模式9月9日0时计算的结果预计它在向西越过°经线后强度将迅速增强,届时它将会是一个结构对称,强度可能达到超强台风的能量恐怖的台风。 ▲美国飓风模式(HWRF)预测的未来的泰利在靠近菲律宾东部海域时的海平面气压和10米高度上的风速(中心最低气压在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kt)。 未来“泰利”的路径还存在很大变数,但是我们应当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预计它在台湾东部海域转向的概率比较小,但是我希望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能发生,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它如果朝着我国奔来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和损失。 未来近海海况 预计9月10日, 渤海、黄海北部由0.7到1.米轻浪半夜开始增大到有1.3到1.8米的中浪; 黄海中部由0.7到1.米的轻浪夜间开始增大到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由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夜间开始增大到1.8到.5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东海南部、钓鱼岛附近海域、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有1到1.6米的轻浪到中浪; 台湾海峡有0.5到1米的轻浪; 南海北部、北部湾有1到1.5米的轻浪到中浪; 南海中部、南部有0.5到1米的轻浪。 预计9月11日, 黄海中部、南部、东海北部的大浪区维持,浪高到3米,并扩展至日本海,浪高3到4米。 海外飓风: “厄玛”成为持续时间最久的顶级强度飓风,已致14人死亡中新网9月7日电据外媒报道,法国国家气象局7日表示,飓风“厄玛”狂暴横扫加勒比海,已经保持每小时95公里的风速超过33小时,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持久的顶级强度飓风。 据报道,法国气象局的气象预报员卡比奇安(EtienneKapikian)表示,自年代早期进入“人造卫星时代”以来,“还没有观测到过这种强度的飓风,能持续这么长时间”。 卡比奇安说,“厄玛”还在继续,至少在袭击巴哈马前,它仍可能维持在第5级的强度。 另一方面,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表示,“厄玛”在佛罗里达州登陆时,很可能会降为第4级。据预计,“厄玛”将在本周末抵达佛州。 央视网消息:五级飓风“厄玛”6日开始重创加勒比地区多岛。目前,已在加勒比导致14人死亡,其中安提瓜和巴布达1人,美属维尔京群岛4人,圣马丁岛4人,波多黎各3人,英属安圭拉两人。 本文转自台风监测、国家海洋预报台、央视网、中新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有误,请及时与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安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ls/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韩国队被中国三队打爆韩媒丁彦雨航有韩国
- 下一篇文章: 石头开花,千年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