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产业鼓起了蜂农的“钱袋子”。

惊蛰过后,雷波群山阳气升腾,漫山的油菜花金黄耀眼。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花香最盛处,就是罗德香养蜂的地方,见记者走上坡,罗德香过来迎接。在他身后是一栋新修的两层小洋楼,房间里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蜂蜜,屋后的空地摆满了蜂箱,蜜蜂在山林里飞来飞去。

今年62岁的罗德香,是雷波县箐口乡双龙桥村的职业养蜂人。罗德香夫妇就住在蜂场附近,一起守着蜂场,他们的儿子住在公里外的州府西昌,只有过年才会回到这片大山。

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当地村民也大多靠着大山讨生活。“我12岁就开始接触养蜂,年退伍回家后就开始以养蜂为生,但一直没搞出什么名堂,产量不高,规模不大,赚不到什么钱。”罗德香说。

在过去,罗德香一直采用传统的圆桶养殖方式,不仅不好管理,产量也得不到保证。“取这个圆桶蜂蜜一年只取一次,但是取完之后百分之九十的蜜蜂就跑完了,就只能第二年又将就这个桶拿到山上去,能不能装上,只能顺其自然。”

年,宜宾市翠屏区援彝工作队找到了罗德香,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罗德香的养蜂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最初的十几个传统圆桶到现在的每年一百多箱标准蜂箱,收入也从一年不到两万元提升到了20万元。

在雷波县,像罗德香一样得到帮助的蜂农不在少数。

57岁的汶水镇蜂农龙正文说:“我们做这个蜜蜂产业,没有加入合作社以前,产出来的蜂蜜一斤只能卖三四十,但现在经过翠屏区对口帮扶的技术指导和产业培育后,一斤蜂蜜能够卖到一百多,质量也提起来了,产量也上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龙正文口中的合作社名叫彝谷林蜜蜂农民养殖专合社,是由援彝工作队联合县内蜜蜂养殖大户等一同成立。合作社成立后,援彝工作队以及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协调四川农业大学和省蜂业总站整合发展雷波土蜂产业,用专业方式改善传统养蜂,建立了雷波原种蜂蜜品牌,以抱团作战的合作社模式让雷波蜂农像珍珠一样串成串,破解蜜蜂产业分散的难题。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去年,雷波全县蜜蜂存栏1.7万群,年产吨蜂蜜,产值达万元,蜜蜂养殖户首次超过户。

援彝工作队队员陈昭林说:“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一个实训基地,让我们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学习,让我们的养蜂产业更高、更快的发展,让更多的老百姓富裕起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dechenga.com/ldcls/11567.html